王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深化政校企合作,强化政策落实,推动人才高地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提升我市招才引智工作精准度,为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集聚人才支撑,我市自2017年起出台一系列人才招引政策。市财政局坚决贯彻执行人才招引政策,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措施、主动作为,不断加大对人才政策的支持力度,2022年全年兑付了各项人才政策资金5.89亿元,人才工作资金投入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关于您提出的“进一步延伸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建议,我们已进行了财政承受能力评估。近年来,受疫情、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财政收支压力进一步加剧,对人才补助政策扩围、提标的财力保障难度较大。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加强与市直各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及时开展调查研究,结合我市财力状况,适时对政策进行修订完善。
特此答复,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监督。
淄博市财政局
2023年8月15日
1、敢于放眼全球“引才”,千方百计推动人才政策落地落实。
后疫情时代,全球人才竞争白热化,而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谁拥有了人才,谁才有机会站在第一类城市中。
今年8月,“淄博人才金政50条”发布,这是淄博聚力“引才”的又一次大招,是“人才金政37条”的进一步提标扩容,为各类人才在淄创新创业居住生活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保障。当前,淄博要做的就是真正打破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让政策效应最大化。建议强化对各区县(功能区)以及各部门人才工作情况的督促检查和量化考核。同时,进一步延伸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一旦一个城市吸引了一定数量的创新人才和企业,它的经济就会变得对其他高端人才和企业更有吸引力。这就是产业集聚的力量。工业大市淄博,打造人才高地是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需要建立贯彻落实长效机制。同时,鼓励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参与其中,设立各类人才发展专项基金。
2、让驻淄高校毕业生形成“留淄”常态,与淄博产业深度融合。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目的地选择的不确定性仍然较高,淄博需要打好宣传工作组合拳,要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从接受客体变成传播主体。以大学城为例,可以适时引导区域内大学生自主举办抖音节、直播节等活动,以宣传“大学城” “我们的城市”为主题,在搜集素材,挖掘特色的过程中认识淄博、爱上淄博。
同时,进一步健全“政、校、企”三方融合对话机制,推动各界与高校建立工作联系机制,合理布局教育资源。鼓励往届留淄优秀毕业生返校进行就业指导,高校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导师制,使在校大学生明晰留淄导向,提升就业成功率;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可持续人才培养机制,建议对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的中小企业,优先安排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优先提供技改贷款贴息等。
此前,由国务院参事王辉耀教授率领的课题组从147 个百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中选取了16 个热门城市,统计了 10 万名大学生和 10 万名高职生就业调查数据,提出衡量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城市的新指标 "城市非物质吸引力",具体为城市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城市文明、基础设施配套、国际化发展环境、个人成长机会甚至消费习惯等给就业者带来的非物质回报。毕业生选择就业城市时已然更多地转向城市自身的建设情况与未来发展潜力等非物质因素。
未来的城市竞争仍然是人才的竞争,淄博要聚力打造人才高地,应当充分用好政、校、企合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