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化工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建议的答复
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1303021
建议人: 王涛
主办单位: 淄博市财政局
答复时间: 2024-08-27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王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化工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为进一步深化金融赋能,促进产业链与资金链深度融合,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创新建立产业链“一链一行”主办银行制度,通过创新服务机制,实施产业链专项信贷支持,推动金融服务端口前移,促进银行机构与产业链企业精准对接,提升金融服务产业链发展质效。

一是搭建银企精准对接平台。针对全市20条产业链,建立由一家国有大型银行牵头,其他银行机构共同参与的产业链“一链一行”主办银行服务机制。由各主办银行发挥“头雁”作用,强化银企对接、加强沟通交流,对产业链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全面摸底,“一企一策”为企业提供专业信贷规划、专项金融辅导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二是优化金融服务模式。鼓励主办行和参与行结合产业链行业特性和链上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研究制定供应链金融专项信贷政策,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水平,着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积极开辟绿色服务通道,优化审贷放贷各流程环节,提高服务效率。鼓励银行采取循环贷款、无还本续贷等方式,降低企业资金周转成本,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比例,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质押贷款业务规模,对资金需求大、发展前景好的企业,科学规划银团贷款、投贷联动等有针对性的融资方案。

三是构建多方联动服务体系。通过市区(县)联动、多部门协同,推动金融服务产业链取得实效。牵头建立产业链主办银行工作机制,确定各产业链主办银行和参与行名单,协助相关银行进一步强化对上沟通和政策争取。由各产业链后盾单位(行业主管服务部门)指导各产业链链办(主导区县)推进银企对接活动,定期调度各产业链企业与相关银行机构合作推进情况,对各产业链主办行、参与行服务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各产业链链办负责具体落实产业链主办银行制度,组织区县各产业链银企对接活动,协调解决银企对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定期编制各产业链分析报告,推动“补链、强链、延链”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您提出的提升化工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我局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重点项目融资服务保障。建立重点项目融资推介平台,及时将产业链相关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服务业重点项目、重点物流项目名单及市重大项目名单推送至各市级银行机构,协调银行机构及时为重点项目提供坚实资金保障。

二是持续优化金融辅导服务。进一步统筹产业链主办行、产业链金融辅导工作体系,督促各产业链主办行根据各自负责的产业链发展情况,进一步优化“一链一方案”。指导各银行机构加大争取上级行的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积极协调与各产业链后盾部门、主导区县、链主企业对接,将金融辅导有效融入对链上企业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三是完善常态化政银企对接机制。指导相关金融机构走进企业,问需企业,指导有关区县组织有特色的产业链专属活动,进一步深化银企对接金融赋能,助力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特此答复,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监督。

 

淄博市财政局

2024年8月27日

1.加强供应链金融支持。应加大对淄博化工产业链的供应链金融支持力度,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传导,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一是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引入优质的金融机构和化工企业,搭建一个集融资、投资、担保于一体的金融服务平台;二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加准确的企业信用报告;三是政府与金融机构共建监管仓,利用仓单质押融资模式,将企业的库存商品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支持,盘活企业库存,获得资金;四是建议将政府信用作为一种增信手段,促进业务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五是地方金融机构应利用在供应链金融方面成熟的经验,深度服务于化工领域,创新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2.建设数字化平台。一是政府应鼓励规模以上化工企业、互联网企业或第三方平台机构等强强联合,建设行业级、企业级平台,通过设备互联、数据流通,实现产业链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建议政府引领骨干企业共同建设数字化平台,构建统一的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和应用体系,打通产业链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在大数据方面,可以加强与高校和卓创资讯的合作,挖掘数据价值,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和工具,提高数据分析的精准度和效率。 3.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首先,加大“淄博英才计划”人选培育推选力度,加快培育产业数字化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其次,加强宣传教育和政策引导,让企业了解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第三,统筹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鼓励企业积极吸纳人才、培养人才。 4.强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意识。加大产业数字化转型补贴力度,给予优质的、成功的数字化转型企业一定的资金或贴息政策支持,鼓励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推进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