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财政多措并举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 |||
|
|||
今年以来,沂源县财政积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强化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潜力,迸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优先保障,加大“真金白银”硬核投入。一是持续扩大财政资金投入。继续优化支出结构,千方百计筹措更多财力用于乡村振兴。2021年,全县预算安排农林水支出4.47亿元,同比增长6.6%,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3个百分点。县财政仅安排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资金就达1500万元。二是统筹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将农业农村、水利等7个部门2.8亿元涉农资金纳入整合范围,变“零钱”为“整钱”,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比如,统筹整合资金2250万元,扶持45个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每个村补助50万元,主要通过建设温室大棚对外租赁、土地流转建设蔬菜基地、发展香菇示范园、打造乡村旅游建设精品民宿院落等项目,实现年资金收益率不低于6%,确保扶持村年新增集体经济收入不低于3万元,增强了村级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招引结合,发挥“四两拨千斤”杠杆作用。一是引导基金为支撑。按照“基金跟着项目走”思路,引进更多高层次、有特色的农业项目,设立2亿元的沂河源乡村振兴基金,放大财政资金乘数效应,拓宽农业实体经济融资渠道。二是社会资本共参与。找准PPP与乡村振兴战略切入点,整合财税优惠政策,着力支持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撬动更多金融、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目前,全县5个PPP项目中,涉及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带动社会资本投资8亿元。三是“政银担”齐发力。对按时足额偿还“鲁担惠农贷”贷款并支付担保费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担保费30%的补贴。目前,全县“鲁担惠农贷”累计担保贷款金额3.5亿元,本年新增担保贷款金额2.5亿元。与省农担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对果业等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提供不低于20亿元的担保授信,大力推动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强化监管,筑牢资金安全“防护墙”。一是突出资产运营。积极探索扶贫资产运营管理新模式,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确保收益权、压实监督权,保障扶贫资产持续保值增值。目前,全县236个产业扶贫项目高效运营,累计收益2663万元。尤其是委托第三方公司管理的34个项目,年收益率达7%,受益贫困户7832户、10960人。二是实时动态监控。按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要求,及时将各级扶贫资金录入扶贫资金监控平台,对扶贫资金的安排、分配、指标下达、资金拨付等环节进行全流程管控,提升财政扶贫资金监管使用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三是加强绩效管理。实施扶贫项目绩效评价管理,从项目立项、评审、实施、完工、后续管理维护等方面进行综合绩效评价,针对发现问题即时整改,保障项目持续发挥效益,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构建乡村振兴发展的资金屏障。 (沂源县财政局)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