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淄博市财政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打算
索引号: 1137030000422436XP/2024-5430067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01-29 发布机构: 淄博市财政局

淄博市财政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打算

发布日期:2024-01-29
  • 字号:
  • |
  • 打印

淄博市财政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打算

 

一、2023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精准综合施策,支持发展提质增效。顶格落实延续、优化、完善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增值税留抵税额应退尽退,对符合条件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调整小型微利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及税率,统一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全年释放减税降费政策红利超60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20.94亿元。积极促进有效投资,发行专项债券92.8亿元,支持市政、产业园区和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78个重大项目建设。助力扩内需促消费,支持开展“淄博消费提振年”、首届烧烤节等系列活动,不断优化消费供给,累计发放零售、汽车、餐饮、文旅消费券6805.8万元,拉动消费7.59亿元。持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在全省率先实施评审专家“不见面刷脸”开标和“零跑腿”云签模式,全市政府采购电子化支付合同完成10.27亿元,授予中小企业合同份额达到82.99%,我市市场主体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

(二)树牢市场理念,财金联动高效赋能。大力推进惠企纾困,支持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信用贷款,为1820家企业提供“春风齐鑫贷”1842笔、23.93亿元。强化担保增信支持,依托市鑫润融资担保公司,创新“供应链+票据+担保”模式,为62家市场主体提供政府性融资担保75笔、4328万元。推动政府采购合同融资增量扩面,发送政策宣传短信1万余条,为71家企业共168个项目发放“政采贷”2.68亿元。用足用好应急转贷政策工具,执行全省最低使用费率,帮助企业缓解资金“断档”和信用危机,市级应急转贷机构为415家企业提供“过桥”转贷资金625笔、301.49亿元。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创新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全省政策性公益林碳汇保险、政策性耕地及作物碳汇保险、商业性果树林木碳汇保险首张保单均落地我市,三大产粮大县完全成本保险实现全覆盖,“齐良保”惠农保险为32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2.01亿元。积极链接省级资源,成功举办“财金联动赋能发展淄博行”签约仪式,与8家省属骨干金融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为淄博高质量发展注入资本、资金、资源“活水”。

(三)突出普惠兜底,民生福祉稳步提升。始终把民生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选项,全市民生支出465.3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84.32%。落实民生保障政策,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由每人每年84元提高至89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610元提高至640元,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165元提高至173元,2个区县成功入选省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对符合条件入托的二孩、三孩及以上婴幼儿按照每人每月300元、500元给予保育费补助。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落实补助资金2.19亿元,兜底帮扶就业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坚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对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每生每年提高70元、90元,发放学生资助1.74亿元,惠及学生约13万人次,筹集1.54亿元支持淄博职业学院、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列入国家及省“十四五”高校“升本”规划。大力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支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城市书房10处、开展“文艺五助”演出1241场、公益电影放映活动895场。聚力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2.02亿元,将乡村振兴示范区内高标准农田建设补贴由每亩1950元提高至3200元,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3.5万亩,落实资金2.78亿元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安排资金2600万元支持建设省级美丽乡村26个。

(四)坚持革故鼎新,改革管理纵深推进。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打破“基数+增长”固化模式,全面实施“零基预算”,严格“以收定支”,取消低效无效政策项目,优化整合涉企资金,加大资金引导力度。从严加强支出管理,认真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按10%压减,“三公”经费继续维持“零增长”,会议费、培训费只减不增。有序推进税费制度改革,修订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开展城镇土地使用税差别化征收改革试点,深化水资源“以数治税”改革。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行动,全面开展成本绩效管理,构建“项目入库、预算编制、审核核定、预算执行、完成评价”成本绩效“闭环”,选取3个区县实施基层财政运行综合评价。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定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公物仓管理办法,全面开展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夯实国有资产管理基础。

(五)强化底线思维,风险防控扎实有力。兜牢兜实“三保”底线,严格预算约束,强化县级支出管控,全市“三保”未发生支付风险。严格政府债务管控,落实定期监测预警、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执行日监测、旬调度、月通报、季分析、半年报告机制,合理控制债务余额规模和增长速度。严控城投公司债务风险,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实行举债融资提级管理,落实定期调度、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组织领导、责任落实等机制,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及研判预警,打足风险应对提前量。健全财政出资企业监管机制,建立预算管理和投融资担保管理体系,“一企一策”编制企业经营业绩目标,完善内控体系,优化风险处置方案,引导出资企业合理开展新业态、布局新产业、抢占新赛道。

二、2024年工作打算

(一)统筹筑基和增收,增加有效供给。坚持涵养税源和做大财政“蛋糕”相结合,统筹好即期收入和长远发展,依法合规征税管费,营造公平税收环境,筑牢财政经济平稳运行基础。坚持保值增值和社会担当相结合,提高市属国有企业、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贡献度,将利润上缴比例统一提高至30%,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力度。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抢抓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的契机,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坚持清产核资和盘活运营相结合,进一步夯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基础,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效能,推动长期低效运转、闲置资产调剂使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二)统筹压缓和保障,优化支出结构。将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省市委工作部署作为预算安排的首要任务,按照“应保尽保、尽力而为、统筹保障、量力而行”的原则,健全完善以“轻重缓急”为核心的分类保障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各类预算支出的标准体系。严把支出关口,收回到期政策和一次性政策,严控新增支出政策,不超财政承受能力擅自扩大保障范围。坚持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办公用房大中型维修改造继续执行“非危不修”,原则上不安排一般公务用车购置经费,严禁超标准超限额配置资产,新增通用办公资产优先通过公物仓调拨使用,严控节庆会展支出。强化绩效结果应用,持续压减评价效果不理想的项目,把更多的财政资源腾出来,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点,将民生支出占比维持在80%左右。

(三)统筹落实和布局,强化政策效能。强化宏观统筹,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认真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与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同发力,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打造“最少、最快、最优”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激发实体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强化政府专项债券赋能,高质量谋划和储备债券项目,加快债券资金拨付进度,发挥专项债券拉动投资效益。深化财金联动,创新财政投融资机制,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

(四)统筹稳定和创新,提升管理质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明晰预算管理权责,推动预算管理从“抓两头、放中间”向“抓两头、带中间”转变。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突出抓好成本预算绩效管理,严把事前评估、事中监控和事后评价三道关口,构建评价、反馈、整改、提升全链条工作机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支持财政出资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全面加强财会监督,建立完善财会监督机制,强化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财经领域重点事项监督,更好发挥在规范财政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严格财经纪律约束、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财政防线。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作为财政工作的总遵循,切实防范、逐项化解各个方面的风险点。健全完善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机制,进一步规范财政支出管理,量力而行开展项目建设和政策谋划,推动财政行稳致远。兜准兜住基层“三保”底线,严格执行区县“三保”运行监测制度,健全应急处置机制,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兜准兜住地方债务风险底线,合理控制债务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能,制定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兜准兜住社保支付风险底线,精准制定社保基金收支预算,建立健全社保基金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提升基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