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淄博市财政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打算
索引号: 1137030000422436XP/2022-5222874 文号:
发文日期: 2022-01-18 发布机构: 淄博市财政局

淄博市财政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打算

发布日期:2022-01-18
  • 字号:
  • |
  • 打印

一、2021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稳中求进,财政经济平稳运行。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8.98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6.38%,增长14.75%,增幅列全省第3位;税收收入完成273.07亿元,增长20.11%;税收比重达到74.01%,创近15年新高;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20.67亿元,增长2.58%,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二)坚持减负蓄能,经济发展动能有效增强。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强化资金集成,整合设立高质量发展资金,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四强产业加快壮大、新经济蓬勃发展。挖掘消费潜力,高水平举办齐文化节、新经济发展大会,支持开展春节消费券、不动产权证消费券活动,推动传统消费提档升级。扩大有效投资,推进火车站南广场片区改造、农业工程学院淄博校区和青岛科技大学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建设,支持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积极对上争取,全市共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89.85亿元、新增政府专项债券资金174.84亿元,博山区成功纳入省级财政困难县保障范围。

(三)坚持财金联动,转型发展措施更加精准。做好政府引导基金文章,修订形成基金机构集聚发展政策2.0版,首次举办中国金融与产业发展(淄博)峰会,签约全国第一个地市级S基金、全市第一个公募基金牌照,成立全市首支证券定增基金和上市公司并购基金,基金投资的2家企业成功上市、3家企业正在履行IPO程序,全市政府参股类基金达到69支、1424亿元,投资项目201个、127.31亿元。做好政府性融资担保文章,免收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2021年度新增政府性融资担保费,建成全国首个地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在线平台,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在保余额139.67亿元、较年初增长307.08%。做好技改贷文章,在全国地市级层面首创推出技改专项贷,共向168个技改项目发放贷款21.66亿元,带动技改项目总投资241.9亿元,省委李干杰书记批示肯定并要求各市参考借鉴。做好人才贷文章,在全省率先出台人才贷风险补偿实施细则,全市累计发放人才贷贷款127笔、6.17亿元,其中2021年新增67笔、3.54亿元,累计规模和新增规模均居全省第1

(四)坚持人民至上,品质民生建设加快推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生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选项,全市民生支出占比达到80.9%,创历史新高,27项民生实事项目顺利实施。全市落实新冠疫情防控资金9.07亿元,重点用于定点医院改造,支持核酸检测应检尽检和疫苗免费接种。全市整合设立45.4亿元的乡村振兴重大专项,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市落实节能环保支出19.18亿元,优化实施财政涉企资金绿色门槛制度,支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落实教育支出107.33亿元,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开展城乡居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工作。全市落实卫生健康支出48.5亿元,将适龄妇女两癌筛查范围从农村扩大到城镇并新增介入性产前诊断项目,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由每人每年74元提高至79元。全市落实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0.96亿元,将9类困难群众的14项保障标准再提高10%,将5户国有中型企业10%的国有股权划转到省政府指定的省财欣公司,充实社保基金。

(五)坚持强基固本,财政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精打细算过紧日子,市直部门日常公用经费压减10%,会议费、培训费压减30%三公经费继续维持零增长,办公用房实行非危不修政策。兜牢 “三保底线,压紧压实区县三保保障责任,健全完善区县三保预算审核、审查监控等机制,统筹做好库款调度和支出管控,区县三保总体平稳。依法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严格执行限额管理和举债审批机制,按时偿还债券本息,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在全省率先开展专项债券项目全流程绩效评价,债券资金使用高效、风险总体可控。抓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探索设立网上虚拟公物仓,全面开展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工作,完成市属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财政事项。服务人大审查监督,全面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市人大财经委审查意见,首次向市人大常委会口头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

(六)坚持守正创新,财政治理效能明显提升。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扩大部门整体绩效管理范围,开展成本绩效管理试点,推动区县实施政府财政运行绩效管理。完善直达资金管理机制,拓展直达资金范围,将28项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整体纳入直达资金范围,建立直达资金督导考核机制,确保资金直达基层、惠企利民。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出台应急救援、公共文化、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5个领域市与区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完成功能区调整资产债务划转。推进地方税改革,全面开展水资源税远程在线监控管理改革,继续实施车船税收入分配改革,配合上级开展税收立法调研评估工作。加快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推动财政业务协调推进、系统集成,促进了财政监督、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全面深度融合。

(七)坚持落实突破,财政出资企业效能充分发挥。聚焦重大项目建设,灵活运用公司债、融资租赁、中期票据等方式加大市场化融资力度,有力保障城市快速路网、孝妇河文化休闲生态观光带工程、国际会展中心等重大项目资金需要。聚焦集团化发展,整合市级金融、类金融及部分实体企业,组建成立市财金集团,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迈出重要一步。聚焦产业布局优化,坚持市场化理念,通过财政出资企业组建设立农发集团、数字淄博、齐荣产业等公司,并购参股爱特云翔、纽澜地、海湾吊装等公司,成功收购东杰智能、江化微两家上市公司。聚焦出资企业管理改革,突出以管资本为主,修订完善权责清单,市场化聘用市财金集团总经理。

问题短板:财政稳定增收基础不牢固,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紧平衡特征进一步凸显;区域间财力不平衡,个别区县财政收支运行紧张;专项资金分配还存在小而散现象,支出管理的规范性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部门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不到位,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质量有待提升,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仍需强化,等等

二、2022年度工作措施打算

(一)聚焦转型升级,全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政策集成,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严格执行财政涉企资金绿色门槛、政府采购制度,制定财金联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措施,促进地方财政具体政策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协同发力。统筹财政资金,继续安排高质量发展资金,灵活运用以奖代补、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以五个优化推动存量变革、以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培育壮大新经济。强化债券赋能,高质量谋划和储备政府债券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新增政府专项债券额度,加快债券资金执行进度,扩大有效投资。加强财金联动,优化政府引导基金、政府性融资担保、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及技改专项贷”“人才贷等政策工具,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培育壮大。用好市场化工具,指导财政出资企业做大资产规模,提升信用评级,增强市场化融资能力,满足重大项目建设需要。

(二)聚焦共同富裕,加力补齐民生短板弱项。坚持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减,确保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品质民生建设,强化财政资金保障,新增财力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重点推进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等领域民生建设,支持办好民生实事。突出保基本兜底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支持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强化可持续,既尽力而为,提高民生保障标准,支持办好民生事业,又量力而行,合理引导预期,确保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防止脱离实际、寅吃卯粮。

(三)聚焦改革驱动,大力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研究制定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并抓好落实,深入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确保2022年底前形成顺向可控、逆向反馈的预算管理闭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结合省部署研究制定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继续分领域推进市与区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全面完成市以下法院、检察院财务统管改革。深化税费制度改革,开展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立法后绩效评估,推进水资源税远程在线监控管理改革。深化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启动全市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完善网上虚拟公物仓,实施长期低效运转、闲置资产跨部门、跨级次、跨区县共享共用和调剂机制。

(四)聚焦提质增效,聚力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突出依法治税管费,确保该减的减到位、该降的降到位、该收的收足收齐。坚持质量导向,强化激励约束,把组织收入工作的重心转到提高收入质量上,做大可用财力规模。加强支出管理,市级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压减10%,大力压减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规模,严控办公用房维修改造、专班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和新增资产配置,严控竞争性领域财政投入,强化预算约束和执行监控。深化预算绩效管理,选取部分区县开展区县财政运行绩效评价试点,加强支出项目成本效益分析,探索建立人大代表参与事前绩效评估和重点政策项目绩效评价机制,扩大向人大报告和社会公开绩效信息范围,完善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

(五)聚焦更可持续,着力防范财政运行风险。兜牢三保底线,坚持三保支出在预算安排中的优先位置,压实区县三保保障责任,严格执行财力保障、审查监控等监管机制,确保三保不出硬缺口。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构建完善政府债务借、用、管、还闭环机制,严控隐性债务增量、依法依规化解存量,推进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发展,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债务风险的底线。全面落实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优化直达资金分配使用流程,加快预算下达和资金使用进度,完善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监管机制,确保资金直达使用单位、直接惠企利民。完善财政出资企业管理机制,制定出资企业高质量发展优化方案,推动出资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治理水平,激发企业经营活力。完善内控制度,提高制度执行力,加强对财政核心业务、财政管理权力的监督制衡,降低业务风险与廉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