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淄博市财政局2017年工作总结及2018年工作计划
索引号: 1137030000422436XP/2018-1337895 文号:
发文日期: 2018-01-31 发布机构: 淄博市财政局

淄博市财政局2017年工作总结及2018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18-01-31
  • 字号:
  • |
  • 打印

一、2017年工作总结

——奋力抓好收入管理,财政综合实力逐步壮大。健全完善组织收入工作推进机制,坚持发展增收、管理提效,砸紧压实区县组织收入的主体地位、税务部门税收征管的主体责任和镇办税源管控的基础支撑作用,提升了组织收入工作合力。健全完善税收保障机制,优化整合税源管控工具,建立完善重点项目立项环节信息共享、建设环节委托代征、拨款环节源头管控工作机制,加强重点税源数据采集分析,全面掌握税源变化动态,抓清欠、挖潜力、堵漏洞,确保了应收尽收。健全完善收入分析研判机制,实行收入预算预分析制度,加强和创新涉税信息与相关经济指标比对分析,找准薄弱环节,明确工作潜力,并适时调整完善工作预案,增强了组织收入的针对性和预见性,确保了收入进度合理、入库均衡。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统筹考虑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推进环境治理、落实新旧动能转换财税优惠政策等因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8.6%。在总量持续扩张的同时,收入质量进一步提升,税收比重比去年同口径提高0.63个百分点。

——聚力新旧动能转换,财政促发展职能充分发挥。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巩固和扩大营改增试点成果,积极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和取消、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今年以来停征、合并、降低收费标准项目25个,全年减轻企业税费负担25.7亿元。健全完善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财政政策体系,定实施财政支持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环境综合整治、建陶行业精准转调、招商引资等扶持政策,集成政策资金重点投入、精准发力,为做好高、新、轻、绿四篇文章提供了有力支撑。加快政府引导基金运作步伐,市级9支引导基金已设立相关领域子基金5支、投资项目19个,并根据我市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需要,新设立了总规模60亿元的新旧动能转换发展基金,放大了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效能。认真贯彻落实放管服三最城市建设要求,深入推进建设项目收费一费制改革,深化涉企收费动态监管机制,完善全覆盖的收费项目公示体系,进一步改善了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环境。

——倾力保障改善民生,财政支出效能不断提升。全面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加大投入与完善机制并重,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市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方面支出338.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同口径提高0.3个百分点。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方面,市级统筹安排资金3.24亿元,比上年增长31%,巩固和提升了脱贫攻坚成果。认真落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关规定,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腾出了更多财力用于民生保障。加快财政支出进度,严格执行书面函告制度和四挂钩一通报机制,前11个月全市支出进度快于时间进度4.16个百分点,提高了财政支出执行效率。大力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全市消化存量资金77.7亿元,统筹用于民生和重点领域支出,有效缓解了财政支出压力。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全市对上争取补助资金107.02亿元,增长12.58%,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6.48个百分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撑。

——全力服务重大项目,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围绕事关城市发展、经济转型、民生改善的重大项目,积极适应政策和形势变化,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有力支持了重大项目建设。健全完善财政贴息机制,市级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对市重大项目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进行贷款贴息,引导撬动了金融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严格落实规费减免政策,对市重大项目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市及以下部分按规定减免6.8亿元,缓解了项目资金压力。扎实做好政策性贷款融资工作,精准策划项目,合理确定融资方案,全力支持棚户区改造,在拉动投资的同时,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加大市场化融资力度,重点围绕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功能性片区、生态水系、区域发展民生项目、老城区综合整治5大板块,多渠道筹集资金,为高铁新城、孝妇河区域综合整治、文化中心、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着力创新体制机制,财税改革管理持续深化。税制改革不断深化,密切关注税制改革动态,认真做好各项改革前期准备工作,水资源税、环境保护税已分别于2017121日和201811日起顺利实施。财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认真落实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意见,稳步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制定出台统筹推进区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市级筹集近9亿元加大对区县转移支付力度,市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更加健全。财政调控能力稳步增强,进一步扩大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范围,取消排污费、水资源费等以收定支、专款专用规定,全市从失业保险基金安排1.11亿元与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相关资金统筹用于就业创业。预算绩效评价深入实施,市级通过引入第三方模式对重点项目进行评价,并及时向社会公开评价结果,在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方面迈出坚实步伐。预决算公开实现常态化,在财政门户网站搭建统一平台,集中公开预决算信息,并将所有纳入目录的市级专项资金也一并公开,财政透明度进一步提高。财政基础愈加稳固,健全完善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机制,严格落实国库集中支付、预算评审、政府采购监管、账户管理、资产管理、会计管理、内控管理相关规定,财经秩序进一步规范。

——强力规范投融资管理,政府债务风险有效防控。全面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严格按照财政部统一部署,摸清把准债务底数,清理整顿违规融资行为,严格规范政府购买服务,加快融资平台公司改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步伐,投融资体系更加规范完善。规范运作PPP项目,健全完善PPP项目政府支出责任监测与全程管控体系,坚决纠正PPP泛化滥用,全市已签约并进入执行阶段项目22个,合同约定投资202.15亿元,落地率62.86%,居全省前列。严抓债务风险防控,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风险处置预案、偿债准备金制度,在确保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的债务举借程序,加大债券额度争取力度,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力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国有经济运行效能显著提升。加快改革改制步伐,启动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制,加强与央企战略合作,推进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增强了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能力。优化调整国有资本布局,加快推进两组建”“一改建,目前市文旅公司、市金控公司已具备一定的资产规模并开展实质性运作,市资产运营公司已改建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有效发挥了国有资本在保障服务民生、引领产业发展和提升城市功能等方面的功能作用。持续抓好监督管理,全面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建立完善市管企业归口管理体制,稳步推进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和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国有资本收益预算机制等制度规定,有效提升了国资国企监管效能。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市财政运行总体平稳,财政各项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有序推进,为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及代表委员们依法监督、有力指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群策群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同时,审视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财政运行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财政保障压力更加凸显,支出结构还存在固化僵化问题,预算管理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推进,部门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这些问题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财政工作的难点,我们将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主动作为,下大力气做好增收、节支、提效工作,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8年财政重点工作

(一)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为目标,更加注重收入征管机制建设。坚持依法理财、依法治税,牢固树立应收尽收,又不收过头税的理念,加强收入质量与效益考核,进一步明确区县、税务部门和镇办三个主体责任,激发各级各部门在财源培植、税源管控方面的内生动力。加强税收保障机制建设,深化税收保障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快建设综合涉税信息管理应用平台,深入推动涉税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动态掌控重点税源变化趋势、重点工程项目投资和纳税匹配情况,加大对电商平台、快递物流、教育养老等新兴业态的跟踪分析力度,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源管控和税收征管,切实把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到税收增长上来。健全完善挖潜增收机制,对审计及专项检查发现的隐匿收入,及时清理入库;对政府主导实施的公益性或基础设施项目,依法依规缴纳税收并督促相关市场主体履行纳税义务;对非税收入进行清理规范,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确保颗粒归仓。加强收入预算分析研判,健全完善收入定期调度、督导、分析和报告通报制度,优化提升经济指标和财税指标的比对分析机制,摸清找准财政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有针对性地调整工作预案,改进工作措施,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二)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为目标,更加注重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机制建设。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完善优化财政支持新旧动能转换政策体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四新四化,突出做好高、新、轻、绿四篇文章,增创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新优势。瞄准财政政策着力点,围绕支持构筑“753”现代产业体系和重点园区加快发展,积极搭建财政政策实施平台和载体,细化分解扶持领域目标任务,并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财政奖补挂钩,推动财源建设,积极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找准财政政策支持节点,抓住项目立项、筹资和达产达效三个环节,通过贷款贴息、担保补贴、以奖代补、基金等多种方式支持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园区提升,增强财政政策资金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改进财政支持方式,进一步做优政府引导基金、做强政策性担保机构、做精企业应急转贷资金,探索设立市级风险投资基金,采取市场化方式引导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财政履职服务效能,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结构性减税、普遍性降费措施,积极兑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各项政策,及时更新、动态公示涉企财税优惠政策和政府收费目录,健全完善财政财务制度咨询服务机制,为企业发展松绑减负、加油助力

(三)以提升财政支出效能为目标,更加注重财政支出管理机制建设。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优先保障扶贫、就业、教育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支出,推动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强民生福祉;加大对新型工业化强市、文化名城、生态淄博和现代化组群式大城市等十个率先突破的投入力度,支持淄博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国务院约法三章和省、市工作要求,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2018年市级公用经费统一按5%的比例压减,腾出财力用于民生保障和重点领域支出。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压紧压实预算单位主体责任,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和督促反馈机制,强化考核督导和激励约束,提升资金拨付效率。硬化预算执行约束,严格执行经市人大审查批准的预算,从严控制预算调剂事项。扎实推进财政资金统筹整合,按照先清理、后整合的原则,以涉农资金整合为突破口,将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资金归并整合,避免项目支出交叉重复或者政策碎片化。加大存量资金盘活力度,健全完善财政存量资金定期调度清理机制和与预算编制统筹结合机制,实行存量资金清单化管理,切实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四)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目标,更加注重财税体制改革机制建设。扎实推进税制改革,密切关注房产税、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改革动态,稳步推开水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改革,发挥好税收制度对经济发展的调控导向作用。积极推进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研究市以下财政收入划分改革总体思路,科学界定市以下各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理顺市区(县)两级财政体制。坚持财力均衡的政策导向,健全完善以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均衡性转移支付为主体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体系,持续加大对基层特别是财政困难区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实现区县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五个基本统一。深入推进预决算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不断拓展公开内容和范围,完善公开方式方法,强化公开情况监督检查,着力构建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优化绩效目标管理,开展绩效目标执行监控,扩大绩效评价范围,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加大绩效信息公开力度,切实增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依法加强监督管理,坚持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并举,政策执行监督和资金管理使用监督并重,检查问题整改和检查结果利用并进,进一步健全完善全程控制、全面覆盖、全部关联的财政监督检查机制,不断提升财政财务管理水平。

(五)以建设现代化组群式大城市为目标,更加注重投融资机制建设。积极响应、主动适应国家融资政策新要求和变化趋势,围绕支持建设现代化组群式大城市,健全完善投融资体系,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合理利用我市地方政府性债务举债空间,加大对上衔接沟通力度,争取更多政府债券资金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建设;用好土地储备、政府收费公路等项目收益专项债券,保障重点领域合理融资需求。统筹做好棚改融资工作,健全完善上下联动和协同推进机制,指导区县做好路、水、电、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与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统筹规划,加快区县城市化建设。优化提升市场化融资机制,综合考虑项目属性、规模等因素,灵活运用PPP、企业债等方式,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支持现代化组群式大城市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政府性债务管理、风险防控部署要求,积极构建管理规范、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基金参股子基金约谈机制和退出体系,加强PPP项目政府支出责任监测管控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债务风险的底线。

(六)以提升国有资本运行效能为目标,更加注重国资国企改革机制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健全规范市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实施外部董事、外派监事制度,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按照同业合并、突出主业、培育龙头的原则,积极整合存量国有资本资源,培育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市文旅公司、市金控公司实质性运作步伐,深化市城市资产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机制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加强国有企业监管,进一步理顺市属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推进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加强市属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和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预算购置、占有使用到处置核销的全过程监管,健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完善资产统筹调配机制和公物仓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