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门决算公开第9年:更全面、更易懂

发布日期:2019-07-24 10:53:52 浏览次数: 字体:[ ]

    7月19日,随着财政部率先在门户网站公开部门决算,2018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拉开序幕。今年也是中央部门连续第9年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更要告知于民。决算是告知于民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们不断努力,中央部门决算公开有了很大进步。”财政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说。

  公开范围更全面

  今年预计有93个中央部门公开2018年度决算,相关部门按照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的新部门进行公开,如司法部公开原司法部和原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决算,水利部公开原水利部、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原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决算。另外,与2018年部门预算公开相比,部门决算公开数增加4个,主要是退役军人事务部、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和中国老龄协会。

  从内容来看,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包括部门概况、部门决算表、部门决算情况说明、名词解释四个部分。其中,部门决算表包括收入支出决算总表、收入决算表、支出决算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总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表、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等8张报表。除涉密信息外,收入决算表、支出决算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细化公开到功能分类项级科目,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表细化公开到经济分类款级科目。“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涵盖了部门收支总体情况以及财政拨款收支情况。”上述负责人介绍道。

  公开内容更易懂

  除了涉及部门收支及拨款情况的8张表外,各部门的决算中还包含部门概况、部门决算情况说明和名词解释。部门概况是对部门职责和机构设置进行说明,名词解释是结合本部门特点对公开文本中专业性较强的会计术语、预算管理名词予以解释说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门决算情况说明,根据决算报表数据,将综合收支与上年决算数作对比,财政拨款支出与年初预算数作对比,并说明增减原因。同时,还对“三公”经费、机关运行经费、政府采购支出、国有资产占用情况以及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等单独说明。

  另外,今年中央部门公开的决算信息,除了在其部门网站可以看到外,也可以通过登录财政部门户网站“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和中国政府网“中央预算决算公开”专栏集中查阅。记者进入财政部门户网站,可以直接看到屏幕左侧“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专栏,十分醒目,进入中国政府网,点击“专题”也马上能够找到“中央预决算公开”专栏。专栏汇总了各个中央部门的决算报告,不仅有今年的还有历年的,不仅有决算还有预算,不仅有数据还有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分预算支出政策文件。“这样一来,社会公众能够更容易看到决算、看懂决算了,也能更好地行使监督权利。”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白彦锋说。

  政府采购支出全公开

  政府采购是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政府采购透明度不断提高,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预算、采购过程及采购结果的全过程信息公开深入推进。2015年中央部门开始随决算向社会公开政府采购支出总体情况,包括政府采购支出总额以及货物采购、工程采购和服务采购金额。

  另外,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不断强化,强制和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范围向促进残疾人就业、维护信息安全等领域拓展。2016年中央部门在公开政府采购支出情况的同时,同步公开面向中小微企业采购情况,包括政府采购合同授予中小微企业金额及占政府采购支出金额的比重。今年,相关情况继续公开。记者翻阅十几个中央部门决算,发现各部门政府采购合同授予中小微企业金额和占比存在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各部门采购项目的特点不同。一些重大项目的供应商通常为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不具备实施条件,使得政府采购合同授予中小微企业的金额小,但这不意味着部门不支持中小微企业或者支持力度小,对此需要理性看待。”上述负责人解释说。

  “业绩体检”+“有效诊疗”  部门花钱更讲绩效

  “决算公开让社会公众看到钱花在哪儿,支出绩效让公众了解钱花得怎么样,两个方面同样重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怡说。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预算执行结果的全面诊疗。2018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印发,对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作出总体部署,提出力争3-5年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同时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对预算执行情况以及政策、项目实施效果开展绩效评价,大力推进绩效信息公开,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监督。现行预算管理中,对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分为绩效自评和重点绩效评价(主要是外部评价)两种形式,主要评价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通过开展量化评估对预算支出进行全方位的“业绩体检”和“有效诊疗”。

  不断完善绩效自评。绩效自评是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直接反馈,也是落实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主体责任的重要体现,对中央部门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1月,财政部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度中央部门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工作的通知》,要求所有中央部门在总结近年来绩效自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对本部门及所属预算单位的所有批复项目、执行调整新增项目开展绩效自评。并且,近两年财政部会同审计署建立绩效自评结果抽查机制,每年组织对部分项目绩效自评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复核,全国人大预工委每年也选取部分中央部门专门听取预算评价有关情况的汇报,大大提升了绩效自评的客观性和严肃性。

  “中央部门对绩效自评工作越来越重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较好地完成了此项工作,基本实现了一级项目和二级项目绩效自评全覆盖,成效较为明显。”上述负责人介绍道。绩效自评质量逐步提高。大多数部门能正视绩效自评中发现的问题,客观评价项目完成效果,严格把控绩效自评得分。为提高绩效自评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客观性,一些中央部门在部分重点项目自评中,引入专家、第三方机构参与数据的汇总和规范性审核。从今年的绩效自评结果来看,各部门项目绩效自评得分分差明显扩大,分值分布更显合理。绩效自评公开范围不断扩大。近年来,财政部大力推动绩效自评信息公开,逐年扩大重点项目和政策绩效自评结果向社会公开范围,使社会公众更加清楚地知道政府预算资金都干了什么事,取得了什么效果。今年随同中央决算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送的项目绩效自评表的数量增长到265个,比上年增长46%。不仅提升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而且有利于促使各部门重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绩效自评作用持续发挥。通过项目绩效自评,各部门和预算单位对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完成效果进行了全面梳理,对未完成绩效目标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发现了项目管理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形成项目执行情况的“成绩单”和“体检表”。大部分中央部门向记者表示,项目绩效自评对各单位领导和财务部门了解项目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加强资金管理的有力“抓手”,也为人大、审计和社会监督提供了基础。

  不断加强重点评价。从2016年开始,财政部每年初选择党中央和国务院重视、社会关注度高、资金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政策和项目,以财政部为主体开展重点绩效评价,评价范围逐年扩大。2018年财政部选择35项重点项目和政策,为了保证客观性、公正性和专业性,由预算评审中心和各地监管局组织实施绩效评价,评价结果已经逐步应用于预算安排、完善政策和改进管理。今年,财政部选择20个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随同2018年中央决算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主要包括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与服务支持、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故宫博物院古建整体保护维修等,涵盖农业农村、生态、科技、文化、信息化、教育、体育、医疗、社会救助等多个领域。今年重点绩效评价公开范围更广,力度更大,覆盖了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包括了中央本级项目、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单位整体支出,公开数量较去年也有了大幅增长。与此同时,财政部持续推动中央部门以部门为主体开展重点项目绩效评价试点工作,扩大绩效评价报告公开范围。据统计,越来越多的中央部门采用第三方机构开展绩效评价,有效提高了绩效评价质量,保证了绩效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从绩效自评以及重点评价结果来看,部门预决算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项目年初预算编制及绩效目标设置不合理、部分项目执行监控不力、部分项目产出效果不明显、个别项目绩效自评结果客观性不足、绩效自评结果公开比例较低、绩效自评结果运用不足等。尤其是绩效自评的客观性合理性应关注。”刘怡说。

  “目前,中央部门正在针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审计抽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将评价结果作为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改进管理和完善政策的重要依据。财政部也将会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办法,推动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压实中央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的绩效主体责任,持续提升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扎实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财政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